对话新加坡研读的中国生物膜技术的教父蓝伟光先生
发布时间:2014-11-08 浏览次数:1394
人物介绍:
蓝伟光是中国生物膜技术的教父,也是上市公司新达科技的掌门人。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学业有成后,定居新加坡,创办新达科技集团。2004年被《亚洲周刊》评选为“亚洲杰出华人青年企业家”。2005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杰出校友称号。2005年被国务院侨办授予“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被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授予“金桥奖”。2006年名列福布斯富豪榜和胡润富豪榜。
当初为何会选择新加坡大学进修?
A : 我当时在厦门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集美大学水产学院任教, 在集美大学任教的日子里, 我成为了当时福建省军有的以助教身份得到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教师, 也是该校唯一一位获得农业部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教师。我为此甚为自豪,当时,我在《海洋学报》上发表了论文,于当年的水产学院来说可是莫大的荣誉,后来短短两年,我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3篇论文,并数次应邀参加在国内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机会总在不经意问到来。1991 年, 我到北京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时,结识了新加坡国立大学黄明强教授。黄教授早前看过我的些论文,对我还比较欣赏。会议期间,黄教授向我介绍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及他的研究方向并表示,以我的条件申请到国大全额奖学金,奖学金每月1,000 美元,这相当于我当时一年半的工薪。于是,我有幸成为1990年新中两国建交后首批获得新加坡奖学金的中国留学生之,获得了赴新加坡国主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机会。进入国大之后,优越的研发条件与完善的配套设施,让我们这些有研发思路却苦于无配套条件的留学生如鱼得水,在国大不到三年的攻博生涯里本人先后在欧美知名的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十多篇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
在新加坡学习时给您留下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A : 在新加坡学习期间给我最深刻的事情是对新加坡人遵守法律、重视效率的作风大有感触。
当时的学习和进修对您如今的职业起到了怎么样的推动作用?
A . 在新加坡固立大学的学习和进修,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期,在此期间,我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扎实的研究基础以及接触并深入了解了后来我所从事的“膜"技术应用,也是在此期间,我接受了我的导师"弃文从商"的建议,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把市场难题作为科研的课题,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推广,打造蓝天碧水事业。在海外求学兼职期间,我发现国外有众多著名的膜材料/ 膜设备制造公司,他们以其最优秀的方式加以推销;国内成千上万的传统企业欲用膜技术解决他们的分离问题。因此需要在膜技术和应用中找到一个链接点,找到一个桥,于是“膜软件”的概念在我脑子里灵光乍现。正是“桥”的想法和“膜软件”的概念,Suntar 因此应运而生从而成就了三达膜的膜应用推广事业。
您对将赴新加坡学习的后辈们有何建议或者忠告?
A . 以谦卑的心理尽快的认知、熟悉、适应到融合到新加坡的社会文化中去,更多的欣赏新加坡的优点,接受新加坡文化的熏陶,比如说遵守法律、重视效率等,同时通过新加坡这样的国际化平台扩大自己的视野,当然也要把中国文化和精神带到新加坡去,让更多的新加坡人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
如何评价新加坡的教育质量
A . 新加坡教育历来重视教学质量,就我所就读的新加坡国主大学来说,学校历来重视培养通才, 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还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实验室, 鼓励学生到实验室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实验、设计作业、开卷考试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汇总、整理和使用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学校重视对于学生在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学校的教学指导原则认为,在真正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灵活应变才是最有用的技能,因此,特别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注重教学与科研结合,为支持新加坡发展高科技知识型经济作出了极大贡献,输送出大批富有才干的人才。而我们现在所从事的高科技“膜“的研发与市场应用正是得益于此。
新加坡虽然国土面积只相当于中国香港的十分之一,但她的五所国立大学和五所政府理工学院的占地面积却占了整个领土的差不多十分之一,每年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也占了财政预算的十分之一。五所国立大学,国大、南洋理工大和管理大学都在世界上排名在前100 , 文凭世界公认。五所理工学院也是如此。国家虽小,但教育制度却极其复杂。不难看出,新加坡教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接受一流的教育。